编者按:
什么是“老鼠人”?年轻人光鲜的朋友圈后藏着怎样的心理褶皱?那些”躺平”的年轻人没能说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为什么年轻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讨厌“爹味”说教?
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,但又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聚富人,我们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,与从业十年的心理教师王佳莹进行深度对话。
过去十年里,三千余名大学生在这里卸下心防,袒露学业焦虑、亲密关系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。
当“躺平”成为口头禅,“内耗”变成日常状态,我们究竟该如何和当代的年轻人“交朋友”?
“我讨厌她的封建思想,又心疼她的辛劳模样。”在一份作业中,王佳莹看到这位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。
当我们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话题时,原生家庭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环节。
在心理咨询室内,王佳莹发现,学生即便在如此私密的环境下,依然无法做到控诉自己的父母,而是把更多的过错归结在自己身上。
“他们会觉得,如果我控诉了自己的父母,是否代表了我不孝顺?”这是大多数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相比之下,批评自己是相对容易的。
王佳莹能理解这种内心的矛盾感。一方面,父母为孩子倾尽所有,无私付出,是真实存在的。另一方面,父母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伤害,也是真实存在的。
“我们可以爱一个人,但同时对他不满意。”在告诉学生们聚富人,“爱和关系,是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底色。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,才能更好地和原生家庭和解、相处。”
国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